雙熒光素酶報告基因系統在生物醫療領域的應用
雙熒光素酶報告基因系統是一種常用的技術,用于探討基因表達調控、蛋白質相互作用及信號通路。自1990年推出以來,這一技術經歷了30余年的發展,1993年獲得首個螢光素酶專利,1996年正式推出雙螢光素酶報告基因檢測系統,隨后廣泛應用于生物醫療領域。
實驗原理
該系統通常使用兩種不同來源的熒光素酶:北美螢火蟲(Photinus pyralis)和海洋腔腸動物海腎(Renilla reniformis)的熒光素酶。北美螢火蟲熒光素酶能生成550個氨基酸的單體酶,具有自有的酶活性,而海腎熒光素酶則以單亞基蛋白形式催化熒光反應。通過克隆感興趣基因的轉錄調控元件到螢火蟲熒光素酶基因的上下游,可以構建熒光素酶報告質粒,以此測定細胞的熒光素酶活性,從而判斷不同刺激對調控元件的影響。
實驗步驟
本實驗主要包括以下步驟:
- 報告基因質粒構建:將特定片段插入熒光素酶表達載體中。
- 轉染細胞:將報告基因質粒與內參質粒共同轉染48小時。
- 細胞處理:根據實驗設計對細胞進行相應處理。
- 裂解細胞:使用裂解液對細胞進行裂解。
- 測定熒光值:添加底物熒光素,測定螢火蟲和海腎熒光素酶的熒光值。
- 數據處理:計算相對熒光素酶活性并進行統計分析,評估組間差異的顯著性。
應用場景
雙熒光素酶報告基因系統的應用場景豐富,包括:
- miRNA與靶基因的相互作用研究:驗證miRNA與mRNA、lncRNA等的互作關系。
- 轉錄因子與啟動子互作:研究轉錄因子對基因表達的調控影響。
- 啟動子活性分析:驗證啟動子的表達模式及強度。
- 啟動子SNP分析:分析啟動子區域的單核苷酸多態性及其對基因活性的影響。
- 研究細胞內信號通路:測量特定信號通路下游響應元件的熒光素酶活性變化。
- 藥物篩選:高通量篩選藥物對基因表達的影響。
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法
在使用雙熒光素酶實驗時,可能會遇到以下問題:
- 熒光值過高:可能因熒光值超出儀器檢測范圍,建議減少質粒轉染量或適量稀釋裂解產物。
- 實驗結果不穩定:確保細胞狀態一致,優化轉染條件以提高轉染效率。
- 熒光素酶與熒光蛋白的比較:熒光素酶相比于熒光蛋白,靈敏度更高,且動態范圍更寬,適用于更多實驗場景。
尊龍凱時的雙熒光素酶報告基因系統為研究人員提供強大的工具,助力生物醫學領域的探索與研究。如需了解更多服務內容,請咨詢我們的銷售經理。